(5月)对刘士林《苦难美学》的思维批判(第二部分)

 

对刘士林《苦难美学》的思维批判(第二部分)

——直德危机出路之再度探讨

 

 

 

411  用答案寻找答案

“用答案寻找答案”指的是:当要去为问题寻找答案时,我们如果没有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始事物(如这个问题产生之前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一些正在发生的事,还存在的物。),而仅仅从现存的问题出发去描述答案,从问题的相关因素去寻找与之对应的因素,并从答案中去寻找原始因素作为支持的依据。这样最终找到的答案必然和描述的答案相似,那么这个答案也是错误的。

这个寻找的过程可以用图例来说明,如下:

 

(过程一)

(过程二)

(过程三)

(过程四)

 

 

产生问题因素一

产生问题因素二

 

 

对应因素一

对应因素二

==è

==问题=è

【描述答案】è

【寻找现实存在的依据】

(①上溯期)

(②发现问题时期)

(③主观寻找答案时期)

(④客观寻找答案时期)

 

产生问题因素二

产生问题因素四

……

 

对应因素三

对应因素四

……

注析:

 1)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过程一”被忽略,“上溯期”就是指,曾经存在的人或者物,现在存在的人或物均被忽略。

 2)在“发生问题时期”,即是面临危机时期。这个时期单纯地是一种问题的直观面对。在这个过程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是主要活动。

 3)当“过程二”完成后,“过程三”就自然生成。“过程三”将“过和二”和“过程四”连接起来。“过程二”是产生错误的原始时期。

4)“过程四”是产生错误结果的时期。“过程四”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立足于客观事实来求证的阶段,实质上已经是一个被主观意识主宰的阶段,最终结果已经在主观意愿中完成,因此产生诸多弊端。

 

412  用“答案去寻找答案”的直德解决方法之对应批判

如前所言,寻找直德,回归到轴心时代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注:这对应于“过程二”)。在寻找过程中,我们对于危机,作了热切的探讨与分析;对于原始那美好的直德时代,作了动人的解说与回归的倡导。但这个自觉努力的过程却犯了不自觉的错误,因为观点立论本身已站错位置。起点错,终点不会好。就是因为犯了“拿着答案去寻找答案”的错误。

道德面临直德危机,直德应刻成为填充危机缺口的选择。但直德如何寻找?如果那里有直德到那里去找,为何结果总不尽人意?最惯性的思维总会使人犯最长久的错误,并且在错误上徘徊,让错误前进,却忽略了直德来源于直心行为这个最浅显的问题,是直心行为的局部发展起后来直德文明,而直心行为又从那里来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忽略范围内(注:这相当于忽略了“过程一”)。

用答案去寻找答案,首先就要犯“用道德去寻找道德”的错误。原始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无关紧要,是否符合直德要求,我们更应刻去质疑。无论原生力量多么强大,我们无论怎样希望它能成为立论过程中支持的依据,都要作客观的放弃与对待。

对于原始行为是否符合论理要求这个问题,不能用纵向的道德发展观去看待,要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作现实的判断;不能拿着现时代的伦理道德去品评以往的行为是否有德,用道德的眼光去寻找道德的事实依据本身就要犯错误。

在这个犯错误的过程中,一方面既否定了当代道德标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又不自觉地用当代的道德标准去看待以及要求原始人类行为并使它符合某种要求,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如果用当代道德眼光去寻找原始支持依据,那么原始事实就必然只有一部分能够成为依据,而又如何看待未能成为依据的事实?如此一来,就忽略了原始共同本质的东西,因为这其中加进太多主观意愿。意愿太高,客观也会变主观,让局部占据一切。

第二:看到直德来源于直心行为,但是思考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就发现不了直心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而恰恰相反,这才是寻找答案最好的土壤。

直心行为是由心理结构的单一性决定,单一性又由物质单一性决定,而所有意识形态本来由物质条件决定。“单一”因为原始物质文明决定早期思想难以丰富起来。

一方面,对于外界的未知,使人类对于外界所引起的情绪波动从而导出的实践行为它的选择性必定是缺乏选择性的;另一方面,当人还未能认识外界,也不可能认识自身。当外界变成一个未知探求对象时,人类内心世界也会混沌不清。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一切都是模糊与混沌不清的。换而言之,一切因无法理清本来思路就决定一切的单一性。这两方面成就早期人类行为的单一性。但后人很多看法并没有站立在这最基本的点上看待问题。例如,在评价原始精神文明时,常用到“纯洁、朴实”等词语。这些词语既主观也错误。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求答,必定回到错误的终点。因为词语本身蕴含道德评价因素在内。要看待人类原始思想,必须抛弃一切个人与后代文明先入为主的行为。

那么,当文明越向后期发展,人类的思想在纵向和模向上都趋于复杂化;当外界环境能够被分条缕析的时候,人类文明也必定丰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只想回到原始的单一时代,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是否呼吁的问题,而要看到意愿可以作用于现实,也可能在现实面前徒劳无功。愿望与现实,结果总在两者之间徘徊。如果我们想回到那里去,并将这种种仅仅转换成一个批判与呼吁,光明还是遥远。

如同在书屋里可读天下书,知天下事。但书里的内容,天下的事情都要在万里路途中走出来,仅有道德危机的迫切批判与呼吁无益于现实的改变。我们只看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但世界为什么变了?当道德出现危机,道德的危机并不仅仅只停留在人类意愿与否的基础上。既然原始人类行为“没有道德”(注:因为不存在道德,而不是当代的没有道德,否则就是有道德),那么我们就必须换一种心态去看待问题,用没有道德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的这个时代,就如同从单一的原始人类行为去看待后期文明的直德行为一样,而不是用答案去寻找答案,不是用一种激情的道德眼光去寻找另一个美好的道德世界。人类一切行为,如果要达成行为目的,首先要做的不是为目的寻找方法,建立计划,而是要把自身的目的忘了,才能最终回归到本来要达成的目的上面去。

既然这样,就容易明白,原始的单一是因为人类没有办法使自身复杂,而单一只能是一种选择,无论是被动或者主动,总之它与人类第一次发现本身有关,没有那个事实的背景就无从谈单一。这不是道德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那个时代背景的问题。既然这样,再回顾呼吁回归的那个时代,如果我们的呼吁能够现实,首先要有的是那个使呼吁回归的广阔社会背景成为现实。但这是不可能的。人类总会有一些共同的母题,人类常常做的工作总是从相关事物之上提取出某种精神因素,然后使它穿越时空并使它变得伟大。但是,从提取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选择忽略,当一切都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只是呼吁回归又谈何容易,只是呼吁回归又是否有这个可能。

当人类呼吁直德,是因为缺乏直德,所以去寻找有直德的时代,但是没有发现背后的事实是,有直德的时代本身没有道德可言。所以一切只是在跟自已玩游戏,玩着用答案去寻找答案的游戏。因此游戏总是从头再来。

如果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人类才能真正地回到原始的本身,要寻找道德,首先要忘了什么是道德。因为最原始的行为本身没有道德可言(同前),才决定后代人类在建立道德体系时,会有好坏之分。而后代人类总会拥有很多道德的体系而忽略了很多原始的时代背景。这样总会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并使一切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之中。

§5  结语

因此归结起来,要寻找道德出路,切忌用道德去寻找道德的思维习惯。单纯的回归并无益于事实,我们的立足点只能是应刻站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看待这个道德危机的问题。在看待道德危机的时候,首先要忘了它的道德性。因为只是单纯倡导回归,并不适合于当前这个时代的背影。

 

注:

①②③④刘士林.《苦难美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页,9页,13页,15

 

对刘士林《苦难美学》的思维批判(第一部分)

对刘士林《苦难美学》的思维批判(第二部分)

 

 

admin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文章归档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