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我读易:需卦需道


   正义曰:“此需卦系辞也。“需”者,待也。物初蒙稚,待养而成,无信即不立,所待唯信也,故云“需有孚”,言《需》之为体,唯有信也。“光亨贞吉”者,若能有信,即需道光明物得亨通,于正则吉,故云“光亨贞吉”也。“利涉大川”者,以刚健而进,即不患于险,乾德乃亨,故云“利涉大川”。

   评:


   需者,首当一个“信”字为重。物初蒙维,须待养而成,当以信立,无信者即不立。信后而可持久,持久而后蒙稚能待养而成。因此,需之为体,唯有信也。需道,有几点关键处,可以分离出来:


   (1)需,须也。须者,必须解。必须者,乃态度解,又或者客观条件之需要。


   (2)需者,持久也。上承于第一点,需,须者,哪么,无论是为其态度还是为其客观条件,哪么,须所需的是什么呢,此构成了“需”的第二层意义。而此处之需,乃持久。为何谓之持久,从需的卦象上而言,险难在前,须以待,待之以进。于此,需,乃持久也。持久者,须也,须者,需也。持久者,可分为四点:其一是待时,其二是养,以义养人,李光地曰:“需之义不止处险,凡事皆当顺其理而待其成,不可妄有为作,故需有养义。又为饮食之道焉,饮食养人也以渐,如物稚而至长,待之而已。”需的下卦为乾,乾为天。上卦为坎,坎为云,云变为雨。云在天上,待时降雨,以膏泽万物。故需可训为须,为待,引申为停驻。一说,需下卦乾为刚健,上卦坎为险陷。虽刚健,但前有险,不可贸然前进,应该等待。《序卦》:“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需卦发“需待”之义,《彖》:“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周易正义》卷二:“需者,待也,物初蒙稚,待养而成。”《象》:“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以“需”明饮食安乐之道。需卦之旨在于“守正待时”。其三是待时而进。此三者构成了持久之状态。而持久之状态可以审美为:从容、和平、退让、敬慎,天下无不可为。第四点是:需卦处险而行刚,持久刚健而恒知险。“蔡清曰:刚则沈毅能宁耐,所谓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蒙卦强调对幼小的儿童不可以不教育,而需卦则说事物处在幼小的阶段不可以不抚养。蒙需合观,再清楚不过地说了对人的教养问题。如果说蒙教就是启蒙教育,那以需卦所说的养,究竟是要人养什么呢?需卦上卦为坎为云,一卦为乾为天。天在天上涌动,却并不会马上降雨,欲雨者一定要能够沉得住气。若以此言农事,以此来看人们的饮食宴乐,就当时的条件说来,那也非常科学——归根到底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别无他途。《序卦》说:“需者,饮食之道也。”人也罢,物也罢,其所以能养全在饮食,然而饮食之来,又有其发展成熟所必需的自然过程。对这个自然过程所完成的主观把握,就是需卦所需求的涵养功夫。


   (3)从容而不操切。“事坏于操切,政败于苟且。”需字在古代是等待的意思。《左传》以为等待不好,《易经》以为在一定的情况下,等待是必须的,好的,柳宗元文讲郭橐驼种树棵棵成活,硕茂早实,没有别的办法,就是郭橐驼善于待,种好之后即不再理它。不象有些人那样,生怕树长不活长不好,旦视暮抚,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史记》记曹参当相国无所事事,终日宴乐,而国家平静,生产发展。郭氏种树与曹治周,事虽有大小,其道理则一致,他们不急于求成,善于耐心等待,其实正是需卦的思想。从卦体看,下乾上坎,乾有刚健之性,必然要前地,前进遇坎险而受阻,只能等待。《杂卦》说:“需不进也。”所谓不进,并不是说不要运动不求发展不思进取,而是说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不可拔苗助长急躁冒进,从A点到B点中间还有无数个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存在着不能被人为改变的时间和过程,该等待的就不能不等待。需卦之义,由养进而引申为期待,等待,既说明了客观物质这个方面,又强调了主观的涵养功夫。就需之为“饮食之道”而言,说得既历史又唯物;就需为主观的主识——等待而言,又与当今所谓质量互变的道理相切近。这就牵涉到了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的正确把握这个实践辨证法的问题了。需卦六爻似乎只有九五比较直接地说到了宴乐饮食,其他五爻与饮食之道并不直接相关,从初九到上六步步深入,场景不断变换,说来说去,其重点均不外乎需之为义所强调的正确的主观态度。由此可见,需卦以客观事实为前提,格外强调的乃是行动的、主观的辨证法。《大象传》说:需卦上卦为坎,下卦为乾。坎为云,乾为天,云气虽然已经在天上涌集,雨水却不会马上降下来——从前因到后果,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要经历相应时间差。深明天道的君子受到需卦的启发,懂得了需时以待的道理,发展生产不失农时,饮食宴乐待时而动。


   (4)需者,信也。上承于第二点,既险难在前,险难者,乃客观条件也,客观条件下之要求“持久,又或者言之以待”。哪么,在客观条件之下推生了“持久之需”,在此同时,便产生了态度之需,即信。于险难前,唯有信,才得以待或持久。无信即无待无进。于此,所谓“其义不困穷矣”便可解。故后可得“光亨贞吉”。由乾之刚缰而不陷。“物初蒙稚,待养而成,无信即不立,所待唯信也,故云需有孚。”同时,九四,险也,于此之时,有险当以有明,明者信也,同时,无险无以言信。信与险当相伴随是也。


   (5)需者,以阳居中也。如果前面三点可以分析了需之各要素,哪么,我想,需之道还理应包括第四点,也即是在态度与客观之条件下,当采取何举措来实施需之道。从“需”之卦象上来看,乾上坎下,以九五居乎天子之位,又以阳居阳,正而得中,以阳居尊,中则不偏,正则无邪。以此待物,则所为皆成,故“需道毕矣”。


   (6)需者,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乃待时以进。在此,可以分出两点。第一点是“刚健”,第二点是不陷。此二点相附相成。于险处不陷,而以“刚健”得以不陷。正如“侯果曰:乾体刚健,遇险能通,险不能陷,义不穷也。”


   (7)从卦象来看,乾为天,位在下卦;坎为云,居于上卦。坎原本为水,水在天上,因此引申为云。云上于天,还没有下降为雨,有需待之象。其实天上的云,究竟何时才会凝结成雨,下降而滋润大地,乃是取决于自然的规律,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顺应天道,不要急于有所作为,静待时机,天上的云自然会降落成雨。我想,或许这点是需的卦义产生的原始义。在先民眼中,涉川渡水是一件危险的事,切忌躁进,必得待时而后进。所以,有了待的几个延生义。而饮食养身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当然,抛开其它的各个方面不谈,在这一点上面,它首先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行事须要顺应自然规律,而下面的待,其实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个变异。因为,当待,而后事可成,乃自然规律之发展是也。


   (8)关于需卦思想的演变理应是这样子的。在原始的先民眼里,需之义理应在出行或打猎又或者是祭祀求雨都是相通的,这是最原始的需卦的爻词来源。后来的演变是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例如诸葛亮于隆中待时以进等。


   (9)在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便是,乾上坎下,以九五居乎天子之位,又以阳居阳,正而得中,以阳居尊,中则不偏,正则无邪。这些仅是状态的描述,而非实施之技巧,又当是如何来实施在操行的意义层面上呢?难道是“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又难道是“持久”?又难道是“信”?又难道是“待养蒙稚,待时而进”乎?此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答案:(1)《需》卦象征需待:心怀诚信,光明亨通,守持正固可获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巨流。《程传》:“五居君位,为需之主,有刚健中正之德,而诚信充实于中。中实,有孚也;有孚则光明而能亨通,得贞正而吉也。”如经而言,居中正之象,即以信而立。(2)《文言传》“上不在天”,得正而持中。《正义》:“以九五居孚天子之位,又以阳居阳,正而得中,故能有信、光明、亨通而贞吉也。”(3)凡是企图要有所作为,开拓一番事业的人,必须信实充积于内, 刚健而不失中道,严守君子正直的操守,先待而后进,方能得吉。君子学习需卦,把需卦关于等待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上,就是要善于审时度势,在不亥有所为的时候,不要有所为,而要饮食宴乐,积蓄力量。《易经》所说的饮食宴乐,其实是一种比喻,着眼点在强调人于须待之时应积蓄精力,切勿有所作为,与后世昏庸之辈耽于洒色的邪道根本不是一回事。

 

 

 


   参考文献:

   《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朱高正著

   《周易折中》李光地著

   《周易现代解读》余敦康著

   《周易正宗》马恒君著

   《周易全解》周振甫著

   《周易集解》孙星衍著

   《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著

   《周易集解》张文智著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

   《周易全解》金景芳、吕绍纲

   《周易全译》徐子宏著

   《周易通义》李镜池著

   《周易正宗》马恒君著

 

 

于湛江吴川2011年12月毕


   2012年1月13日夜存一篇书评于此

注:本文原发于敏思博客,后敏思博客于2012年2月29关闭后,存照于此以作怀念。原敏思博客文章存照:点击查看

admin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文章归档

分类目录